2006-10-29
2006-10-27
教學科技心得
2006-10-23
2006-10-19
創造
上完兩天師大的課程,不論是課程評鑑或多元文化教育,都覺得教師角色的重要,而且扮演的關鍵還要能發聲,肯認主體性。看到宋文里教授引Freire的一段話,深覺振奮人心,特錄於下自勉:「創造性是要被激發的,不只是在學生個體層次激發,而是要在個體性的社會脈絡層次上激發‧‧‧‧‧‧與其把這種令人驚奇的衝力給窒息,教育者實不如去激發冒險,而若沒有這個,就不會有創造性。與其不斷增強純粹機械性重複的句法練習和表格填充,教育者實不如激發學生去懷疑。」在死氣沈沈的校園,多麼需要的作為。令我想起美玲老師全班的玉山行,無疑是結合勇氣、冒險、探索、體驗及對體制的質疑。不過這只是老師的層面,何時我們會在孩子的行動看到這樣的成果。
2006-10-17
雜感
週六晚上學校家長會,拜女兒之賜,竟成為委員。算是第二次會議,有感會長盛情,拖著疲累的身軀來參加。會中討論三件事情,一、各班安裝冷氣,二、審查下年度預算,三、認養工作。榮源師今年剛退休,這次選為副會長,會中發言中肯,對會務與學校依然在付出。思如爸爸提到預算裡訓導處不如教務處,有關才藝與體育競賽或活動的經費不足,難道我們只看重會「讀書」者的獎勵,而不顧多元性向發展?最後在分工上,行政、教育、活動三組最少人就屬教育。或許要在上班時間參加教評或課發等會,有工作的家長難以抽身。不過這部分正是家長關心校務最核心的一塊,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才是靈魂;如果為孩子著想,而非狹隘的拼升學,課程的園地應有更多智者耕耘。
會後回到家,與女兒口角,怒火熾盛,心想累了一天,還要受小鬼的氣,人生真不值得。不過轉念,不管對錯,自己也犯不著跟自己過不去。沒料到經過一晚,不滿早船過水無痕,後遺症卻是起床就頭疼。也許是睡不足,或是感冒引起,其實都有可能。聯想到嗔恨也不無根據。達賴喇嘛尊者在Healing anger〈中文譯成平心靜氣〉裡提到寂天大士的《入菩薩行‧安忍品》第三則偈頌:「如果內心執守憎恨之念,我的心靈就不能得寧靜;我也感受不到喜悅快樂,內心只有煩躁夜不成眠。」原來不成眠是自作自受,難怪整晚睡不好,生氣可真毒﹗第五則還談到:「由於憎怒使親朋之間反目,縱然我慷慨也難彌補嫌隙。」想想真可怕,連至親好友都會因怒而敵對,更何況對一般人。尤其每天在學校討生活的教員,面對學生能不謹慎?這是提醒自己,該修忍辱,改改脾氣了。
2006-10-15
印度小小孩
2001Varanasiru街景
民國時期的教科書
2006-10-14
感謝麗秀今天給我兩篇昨晚去師大參加研討會的文章,一篇提到批判白人意識的作品,是Maclain的大作;另一篇談貧窮與教育。她還為我解說討論的花絮與重點,我們也交換了一些意見。不過疑問充滿內心﹗舉例來說,學校應讓階級流動,而非再製,但誰要向下沈淪呢?我們這些人都不同於父母,樂於成為中產階級,這有何不對嗎?貧窮的定義單從收入界定嗎?解決貧窮只能投入金錢援助,而非由價值觀與態度著手嗎?有無漢人優越意識?漢人一詞從何時進入我們的入常用語?在寶島上,我們的身份認同是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時,會受到差別待遇嗎?問題真多,全拜討論所賜。
2006-10-13
2006-10-10
教學科技研究課堂學習心得
今天上課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十分豐富,早先對部落格只存在好奇的態度完全翻轉,設置的動作一點也不難,幾個步驟在google就搞定。還有blackboard的運用更是令人興奮,功能強大到嚇人﹗可惜有人不守規矩,強霸我們申請的電腦教室,以致無法實地操作,只能紙上談兵,瀏覽大螢幕。
晚上的課預定要討論課本第六、八章,沒想到是老師談第一章緒論。這樣也好,因為預習時看錯,讀成六、七章,而且可以讓大家對這門學問具備鳥瞰式的理解——特別是意義與內涵的部分。原來科技對教育不僅是產品工具,還是系統化的歷程。就學習者而言,它算一類的硬體,更重要地是能促進學習策略與批判思考的能力。有學者認為教學科技含五項有意義的學習,使學生主動、建構、意圖、真實與合作。
不過教師在教學活動融入科技之前必須有教學和學習的理論,例如情境認知觀提倡豐富學習環境,給於學生不同的刺激;Vogotsky的建構論,主張每個小孩都能學習,差別在於發展的部分不同。因此老師應提供各種工具,協助學生探索。學生藉由科技,著重自我調整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施教者除擁有終生學習及創新成長的人文素養身教外,其角色為課程發展、教材整合、學習鷹架、資訊倫理及實踐研究者。整個學習成功與否端視科技融入的教學設計。Moersch為檢視融入的情形,將施教程度分成七類:一、未使用,二、覺察,三、探索,四、注入,五、整合,六、擴展,七、精進。其實老師是否運用科技,依舊不離教學目標及學習成效,而非趕流行或受外界逼迫,為融入來融入。
到了課本第六節:科技融入教學所遭遇之困難與解決之道,我們採分組討論的方式,尤其把重點放在「教師參與意願低落」這一小段。有關經費與設備不足的部分,各組同學代表報告已有多人提及,改善方針無非要求政府寬列預算,並請教師充實電腦軟體使用的智能。這些觀念言之成理。此外我想提出三點看法:一、立法規範公共電視製作節目應有相當比例作為教學用途,甚至開放一至二個頻道做為教材,其內容需有相關各級教師與學生參與。這是仿效英國BBC電視台的作法。二、在提供學生舞台方面,我曾與學生運用家庭DV拍攝國文單元的內容,後來學生發展成一部劇情短片,名為《校園X檔案》。他們討論、做道具寫劇本、玩攝影、練剪輯軟體、研究表演藝術……不亦樂乎!三、著作權蒐集部分應找人開發平台,讓免費影音材料在其中自由流通,方便藝術工作者或教育人員製成教學素材。
短短的四節課經歷老師講解示範及同學討論報告,方式十分多元,其老師苦心讓我們這些有「年紀」的學生不至於中途「翻白眼」。隔幾天收到曾珍的部落格地址,發現她動作真快。我又在週六《中國時報》看到誌鈺的《今天,你上「部落格」了嗎?》一文。作者說:「對大部分的網路族群來說,每天到別人的部落格晃晃,看看新文章、寫寫留言,透過網路暱稱交朋友,更已經變成許多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我怎能置身事外,於是連夜製作自己的頁面UE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