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7

教學科技心得

星期二的課十分豐盛,也許可以說在「消化」上應接不暇。首先是老師的教學科技史,接著再談系統化教學設計,最後輪到同學上場,報告閱讀論文心得。
科技史老師舉Reiser與Shrock為例,說明相關議題,如行為目標、形成性評量、編序教學。又比較電腦輔助教學(CAI)與智慧型電腦輔助教學(ITS)的差異,讓我們知道科技的演進。
教學設計列出兩種學說ADDIE和ASSURE,然後分組針對教學現場的情形,檢視是否與上述模式相同。結果是似乎很少人會完整地或線性地運用操作步驟。(詳細的共識建於blackboard)
未完,待續。

2006-10-23

數位教材

上週三曾珍提起改部落格的經驗,聽了好生羨慕,自己也想動手玩語法,可惜一直找不到時間。一下子要看多元的書,一下子要看偏遠地區的資料,還要思考評鑑模式,真是分身乏術!不過無意間隨手還翻到一篇介紹運用免費軟體製作數位教材的文章。(還看了一篇談科技哲學,實在難以理解)作者將教材分五類,一、網頁式,二、演講式,三、模擬式,四、視訊式,五、電子書,軟體屬Microsoft的Producer 、Movie Maker,有機會就來試試效果。

2006-10-19

創造


上完兩天師大的課程,不論是課程評鑑或多元文化教育,都覺得教師角色的重要,而且扮演的關鍵還要能發聲,肯認主體性。看到宋文里教授引Freire的一段話,深覺振奮人心,特錄於下自勉:「創造性是要被激發的,不只是在學生個體層次激發,而是要在個體性的社會脈絡層次上激發‧‧‧‧‧‧與其把這種令人驚奇的衝力給窒息,教育者實不如去激發冒險,而若沒有這個,就不會有創造性。與其不斷增強純粹機械性重複的句法練習和表格填充,教育者實不如激發學生去懷疑。」在死氣沈沈的校園,多麼需要的作為。令我想起美玲老師全班的玉山行,無疑是結合勇氣、冒險、探索、體驗及對體制的質疑。不過這只是老師的層面,何時我們會在孩子的行動看到這樣的成果。

2006-10-17

雜感

週六晚上學校家長會,拜女兒之賜,竟成為委員。算是第二次會議,有感會長盛情,拖著疲累的身軀來參加。會中討論三件事情,一、各班安裝冷氣,二、審查下年度預算,三、認養工作。榮源師今年剛退休,這次選為副會長,會中發言中肯,對會務與學校依然在付出。思如爸爸提到預算裡訓導處不如教務處,有關才藝與體育競賽或活動的經費不足,難道我們只看重會「讀書」者的獎勵,而不顧多元性向發展?最後在分工上,行政、教育、活動三組最少人就屬教育。或許要在上班時間參加教評或課發等會,有工作的家長難以抽身。不過這部分正是家長關心校務最核心的一塊,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才是靈魂;如果為孩子著想,而非狹隘的拼升學,課程的園地應有更多智者耕耘。
會後回到家,與女兒口角,怒火熾盛,心想累了一天,還要受小鬼的氣,人生真不值得。不過轉念,不管對錯,自己也犯不著跟自己過不去。沒料到經過一晚,不滿早船過水無痕,後遺症卻是起床就頭疼。也許是睡不足,或是感冒引起,其實都有可能。聯想到嗔恨也不無根據。達賴喇嘛尊者在Healing anger〈中文譯成平心靜氣〉裡提到寂天大士的《入菩薩行‧安忍品》第三則偈頌:「如果內心執守憎恨之念,我的心靈就不能得寧靜;我也感受不到喜悅快樂,內心只有煩躁夜不成眠。」原來不成眠是自作自受,難怪整晚睡不好,生氣可真毒﹗第五則還談到:「由於憎怒使親朋之間反目,縱然我慷慨也難彌補嫌隙。」想想真可怕,連至親好友都會因怒而敵對,更何況對一般人。尤其每天在學校討生活的教員,面對學生能不謹慎?這是提醒自己,該修忍辱,改改脾氣了。

2006-10-15

印度小小孩




 Posted by Picasa
這張相片裡的小孩可愛吧﹗2001年暑假我們將要離開圓滿教育學校時,校方特地在分部——位於最窮最貧瘠的賤民區,校舍搭建經費大部分來自台灣一位陳女士的捐獻——舉辦歡送會。他們在教室蓋舞台,接著載歌載舞娛樂嘉賓。孩童們的笑容與純真令人難忘,對照當地其他不能入學的小孩〈含童工〉,他們真幸福;回頭看台灣的小王子和小公主〈我是就整體而論,寶島當然也有極困苦的小孩〉,他們的童真似乎慢慢地被自己與大人消磨殆盡——強大消費主義與競爭主義的後果。

2001Varanasiru街景

 Posted by Picasa
沒想到當天到印度聖城巡禮,竟遇豪雨,恆河岸據說淹水兩層樓高。我與Goshe lama 、Valentino、Friedrich三位師長同車,面對來勢洶洶的「黃」水,實在不知該如何是好。司機一直安慰我們沒怎樣,一下子就退水了。Valentino還問能走嗎?他回沒問題。剛講完,車子就拋錨。可能翻譯問題,賈校長不懂印度語,而司機聽無英語。後來駕駛發了老半天也不動,只好下車檢查引擎室。他不下去還好,一開門,滾滾洪水直衝而入。我們的腳不抬高,可泡在水車裡﹗不過外在環境怎麼混亂lama都無動於衷,不曉得是久住印度司空見慣,還是入三昧。

民國時期的教科書

 Posted by Picasa
忘了是幾年前的午後,雅蕾與我(想不起來還有一位是誰)去參訪國立教育資料館旁的教科書中心。當天收穫不少,面對「古董」,發思古幽情,且佩服前輩,為國語文教育的用心。裡頭還收集各國的教科書,值得有興趣者巡禮。

2006-10-14

週四中午教師會開會的確十分順利,雖然花了一些時間談到宜蘭休閒,但大家都樂於其中。差點將原本規劃一天的旅程,增為兩天。其間準備工作花費相當心思,會長臣右與幕後黑手麗秀居功蹶偉 。會中對章程修改,應如何議決有不同聲音,最終以會長夫人的「無異議認可」拍案收場。這就是有做功課的好處,研讀會議規範及參加研習絕對能增長智識。不過會後再討論,麗秀也發覺運用的項目不符。因此我們有必要多些精神弄清楚,便於日後開會適法順利。
感謝麗秀今天給我兩篇昨晚去師大參加研討會的文章,一篇提到批判白人意識的作品,是Maclain的大作;另一篇談貧窮與教育。她還為我解說討論的花絮與重點,我們也交換了一些意見。不過疑問充滿內心﹗舉例來說,學校應讓階級流動,而非再製,但誰要向下沈淪呢?我們這些人都不同於父母,樂於成為中產階級,這有何不對嗎?貧窮的定義單從收入界定嗎?解決貧窮只能投入金錢援助,而非由價值觀與態度著手嗎?有無漢人優越意識?漢人一詞從何時進入我們的入常用語?在寶島上,我們的身份認同是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時,會受到差別待遇嗎?問題真多,全拜討論所賜。

2006-10-13

看了麗質與誼潔的blog,覺得頁面很豐富,色彩也蠻亮麗。於是就想更改範本,希望找到貼切的式樣,或者自己設計。沒想到對電腦向來低能的我可為難了﹗我這兩天東問西問,不管學生還在段考,拉著他們,要他們解說「天空」或「無名」裡部落格的情形。害他們以為我怎麼了,「熊熊」探起他們的隱私。其實他們哪知道我求知若渴,想瞭解其中的奧秘。連校友、實習老師都下海幫忙,陪我一起逛部落。目前的進度先把舊頁面換新,未來放個時鐘或外掛什麼的。中正國中葉主任支援我一本《部落格超有型酷裝潢》,才恍然只要懂得css語法,樣樣都能改。未來還有的忙。

2006-10-10

教學科技研究課堂學習心得

今天上課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十分豐富,早先對部落格只存在好奇的態度完全翻轉,設置的動作一點也不難,幾個步驟在google就搞定。還有blackboard的運用更是令人興奮,功能強大到嚇人﹗可惜有人不守規矩,強霸我們申請的電腦教室,以致無法實地操作,只能紙上談兵,瀏覽大螢幕。

晚上的課預定要討論課本第六、八章,沒想到是老師談第一章緒論。這樣也好,因為預習時看錯,讀成六、七章,而且可以讓大家對這門學問具備鳥瞰式的理解——特別是意義與內涵的部分。原來科技對教育不僅是產品工具,還是系統化的歷程。就學習者而言,它算一類的硬體,更重要地是能促進學習策略與批判思考的能力。有學者認為教學科技含五項有意義的學習,使學生主動、建構、意圖、真實與合作。

不過教師在教學活動融入科技之前必須有教學和學習的理論,例如情境認知觀提倡豐富學習環境,給於學生不同的刺激;Vogotsky的建構論,主張每個小孩都能學習,差別在於發展的部分不同。因此老師應提供各種工具,協助學生探索。學生藉由科技,著重自我調整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施教者除擁有終生學習及創新成長的人文素養身教外,其角色為課程發展、教材整合、學習鷹架、資訊倫理及實踐研究者。整個學習成功與否端視科技融入的教學設計。Moersch為檢視融入的情形,將施教程度分成七類:一、未使用,二、覺察,三、探索,四、注入,五、整合,六、擴展,七、精進。其實老師是否運用科技,依舊不離教學目標及學習成效,而非趕流行或受外界逼迫,為融入來融入。

到了課本第六節:科技融入教學所遭遇之困難與解決之道,我們採分組討論的方式,尤其把重點放在「教師參與意願低落」這一小段。有關經費與設備不足的部分,各組同學代表報告已有多人提及,改善方針無非要求政府寬列預算,並請教師充實電腦軟體使用的智能。這些觀念言之成理。此外我想提出三點看法:一、立法規範公共電視製作節目應有相當比例作為教學用途,甚至開放一至二個頻道做為教材,其內容需有相關各級教師與學生參與。這是仿效英國BBC電視台的作法。二、在提供學生舞台方面,我曾與學生運用家庭DV拍攝國文單元的內容,後來學生發展成一部劇情短片,名為《校園X檔案》。他們討論、做道具寫劇本、玩攝影、練剪輯軟體、研究表演藝術……不亦樂乎!三、著作權蒐集部分應找人開發平台,讓免費影音材料在其中自由流通,方便藝術工作者或教育人員製成教學素材。

短短的四節課經歷老師講解示範及同學討論報告,方式十分多元,其老師苦心讓我們這些有「年紀」的學生不至於中途「翻白眼」。隔幾天收到曾珍的部落格地址,發現她動作真快。我又在週六《中國時報》看到誌鈺今天,你上「部落格」了嗎?》一文。作者說:「對大部分的網路族群來說,每天到別人的部落格晃晃,看看新文章、寫寫留言,透過網路暱稱交朋友,更已經變成許多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我怎能置身事外,於是連夜製作自己的頁面UEalice

2006-10-07



國畫名家陶晴山夫婦與我全家人在金瓜石合影。 陶老師為江兆申大師的大弟子,一脈畫風極具傳統文人畫特色,十分雅致。

2006-10-06

這是個在跌跌撞撞中設立的頁面,還好有許多貴人從旁「刺激」。為了感謝大家,試著開始貼東西了。希望會是好的起頭,而非惡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