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31

春水堂的話舊
















為了祝雅蕾懷孕及請假順利,胖爸發起聚會活動。聊天中除了過來人敘述生產的一些情形,談最多的依然是教育,有行政,也有教學。尤其是西湖的種種,都引來老西中的關注和呼聲。情緒起伏代表著多年的緣分。這絕不是白頭宮女話當年,反而是分析、省思,及想法子。我想有了對話,大家會質變,進而多少產生行動。

bell hooks(2003:197)曾言:「我們在過去的經驗裡學到,從討論到行動的社會運動往往是趟危險的旅程……統治文化設法讓我們害怕,要我們選擇安全而非冒險,以齊一取代多樣。讓我們穿越恐懼邁向前去,尋找連結的事物,陶醉在彼此的差異中。這個歷程引領我們走入深具意義的社群,給我們一個共享價值的天地。」

2008-03-30

聲援西藏人

今天早上十點鐘去民主廣場(前身中正紀念堂),向「救西藏」的靜坐人士致意。天空下著大雨,他們坐在簡易搭建的帳棚中,大部分盤腿閉目,不時可到他們誦念六字大明梵音。帳棚正面懸掛達賴喇嘛尊者的相片,外圍插著雪獅旗,張貼「民族自決」的標語。我時間很趕,只能待二十多分鐘。默默地在旁看著西藏人被壓迫的照片,及國內外聲援團體的連署書。心想我何等幸運,生在自由民主的寶島﹗不像眼前的異鄉人,只能漂泊至別人屋簷下訴說國破家亡的悲劇。黃昏與畢業學生阿輪再度前往,不過他們已在清理場地。據一位藏人說,到今日下午四時滿四十九天,靜坐活動結束。
上午我以手機拍些畫面,傍晚運用相機留念。
Posted by Picasa

2008-03-12

佳文與訊息轉錄

《觀念平台》社運的夢醒時分【廖元豪】   

社會運動在台灣是否已走到窮途末路?   

綠黨在本次立委大選全軍覆沒,意味著「社運參政」此路不通。而單一選區制度,使得形象、輿論評價,甚至政黨紀律,都不若「經營選區」來得重要。如果將來行政與立法部門同為國民黨掌握,那麼社運團體更難藉由藍綠對抗對雙方施壓。更別說多年來大家早就看穿的事實:以往看似對社運友好的民進黨,執政後愈來愈像從前的國民黨重商媚俗。   

這些趨勢讓一些社運人士大嘆時不我與。然而,社會運動的本質,不就是要挑戰既有的政治社會主流,甚至試圖轉化整個體制嗎?無論是環保運動、性權運動、原住民族自治運動、教育公共化運動、移民移工人權運動…,不都是把體制當作衝撞的對象嗎?如果挑戰體制是社運的本務,那為什麼「沒有進入體制」或「未受政客青睞」會是個問題?任何一個社會運動,如果那麼真的為主流所寵愛,還能叫做社運嗎?   

我認為,會有「社運衰敗」的擔憂,其實主要是因為這十年來的政治局勢,讓某些人誤以為找到「捷徑」:「前社運人士」紛紛入閣、當立委,或擔任行政機關分配資源的各種「委員」,所以自得自滿甚至開始鄙視街頭的、工廠的、校園的各種基層工作。也因為有些政黨與政客,為了鬥爭而工具性的借用社運團體打擊對手,部分社運者竟然錯把政黨政客當真正的「朋友」。再加上媒體開放帶來的割喉競爭,「上電視」及「明天報紙報導幾則」常常變成社運團體計算「業績」的標準。  

 這些「假」捷徑不僅讓部分人士因「被收編」而津津自得,有時甚至轉移了社運團體該做的紮根工作:既然可以進入政府體制,可以在媒體上曝光,或至少可以找到立委代言,那何必辛苦地搞在地組織、基層教育,或是街頭抗議?   然而,去掉了一步一腳印的紮根工作,那社會運動還剩下什麼?要迅速有效,那靠政黨政治與選舉民主就好了!在社會基層未曾真正自省並轉變之前,硬是透過國家機器由上而下地推動政策,那跟社運所反抗的強權暴力其實沒啥差別。   

這當然不是說,社運不能與政黨或政客交易。弱勢掙扎的運動,必須窮盡一切可能的手段,並且靈活地運用戰術。但是個別議題的交易、合作是一回事,徹底的被收編而成為「政黨/政客最忠誠的朋友」則完全不同。政黨的基本目標是要執政,政客的夢想則是當選。相對的,社運不是為了執政或連任,而有自主目標。例如,環保運動的目標是要追求環境價值,管他那個政黨執政!民進黨以往口頭上支持環保,可以成為環保運動的助力,那自然合作無妨;但如果民進黨膽敢轉向,那環保運動者就應該翻臉不認人,把民進黨當作敵人而不緬懷昔日戀情。   

社運團體沒必要怨嘆被政客「出賣」,因為政客與商人一樣,對於不值錢的商品,當然要趕緊脫手!社運團體該做的,是跟政客商人一樣精明奸巧,凡是沒有利用價值(甚或有害)的政治勢力,我們就該毅然甩開,甚至翻臉成仇!反抗體制的社運,本來就不可能與政客有「山盟海誓」或「蜜月期」。   

政客的「背叛」,以及「捷徑」的消失,或許反能讓一些走岔了的社運者回到基層,撿回原來的苦行熱情,持續進行在地組織與抗爭。一步步改變人心與結構後,台灣人才能知道,原來我們還有不同的「政治」模式,在藍綠二分以外,仍有無限願景。至於立委誰當、總統大位誰屬,那就讓政客去頭痛吧。

廖元豪為政大法律系助理教授少數涉入社運學者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8/02/25

2008-03-06

教科書的意識型態

教育界無處不政治,教科書更是兵家必爭之地。法國的情形如此,台灣何嘗不是﹗

法教科書左傾 企業舌戰學界
【蔡筱穎/巴黎報導】中國時報 F1/國際‧運動 2008/02/24
  在全世界都競相進入全球化潮流的趨勢中,法國可說是唯一旗幟鮮明反全球化的國家,不僅對經濟的歐盟說不,對抗資方的罷工運動也屢見不鮮,因此,當法國中小企業雇主協會直指高中經濟學的教學充滿馬克斯主義意識形態,敵視企業主之後,一場有關教科書內容的辯論,就如火如荼的展開。   教育部長達可士目前已委託法蘭西學術院以經濟理論和社會組織著名的經濟學家蓋內里,主持負責審查經濟學教科書的內容並在2月4日任命十幾位教師和學術界人士以及企業界人士,啟動審查經濟學教科書內容的小組,在5月底前提出報告。   經濟學界與企業界緊張關係已有一段時間,經濟學教科書內容,定期由中小企業雇主協會提出質疑,認為內容不利於企業發展。2006年 11月,協會甚至強調經濟教學被政治化,不給年輕人最起碼有關經濟、工作、甚至企業運作現實資訊,因此建議教育部重新檢視教科書。   高中經濟學課程中有關企業的篇章確實非常少,連三分之一都不到,有關經濟機制的描述,在高二,談企業界之前,有些教科書會以約 30頁的篇幅來談工作的不穩定和失業問題,企業內部社會關係主要多在高三提到,但最常見的論述是經由社會衝突來建立,不同的教科書都強調社會衝突的價值,可改變受薪者困境。   有關市場運作的解釋,不是以房地產或是資訊市場等千百個俯拾可得的真正市場來說明,反而選了特殊的毒品市場為例,對於企業負面的觀點,還展現在登出諷刺企業家腦滿腸肥極盡剝削之能事的漫畫。   這些教科書也強調國家的角色,國家必須拯救市場失靈,所以會有教科書以將近70頁談國家的經濟角色,只有30頁談企業。   此外,由於認定教科書必須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教學工具,所以高一經濟學的內容居然以少數年輕人喜歡的紋身為主,還有家長的驚訝發現:「我女兒的老師要她訂閱非常批判市場經濟或世界金融的經濟報刊」。   督學讓帝安指出,「出版商尊重教育部制定的課程大綱,但市場競爭激烈,出版商會適應教師的需求,反映大部分教師的左派思想」。   近幾個月來,批評者越來越尖銳,《正面企業》協會批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教學,建議結合企業主一起寫教學大綱。負責反省改革教師行業的前社會黨總理賀加竟然以大災難來形容此學科的教學,因為對企業負面的看法多年來是經由國家教育傳達的。   賀加此言一出,其辦公室立即被教師的信件淹沒,但他進一步指出,被高中生對經濟的無知嚇到,他們的經濟觀點受抽象和教條主義所主導,「我們是歐洲唯一一個國家公眾行為嚴重的阻礙社會對話,主要是對事實缺乏集體意識,譬如,依賴國家的免費概念,法國民眾不認為所有的服務都是有代價的」。   對經濟學教科書充斥意識形態的批判,引起出版商和教師自我辯護:經濟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教師可以有某一學派的主張,尤其,經濟科學是用來了解社會,教師的目標不是推廣經濟生活的主角,而是讓學生有科學的認知。   就在教育部試圖終止經濟學教科書的辯論時,歷史教科書是否也應做檢討的討論開始被端上檯面,因為法國的反美國、反自由主義也是國際知名。高三教科書,在專門討論美國超強權的脆弱時指出,「經濟自由主義有痛苦的後果」,解釋伊斯蘭恐怖主義的發展,2003年出版高一的課本說,「美國已成為反霸權的國家和運動者的眾矢之的」,出版社還選擇登出激進改革群眾2001年在比利時示威的照片。   直到80年代中期,歷史教學充斥馬克思主義,面對蘇聯政權的問題,教科書完全不批判。而有關殖民主義的討論,也從不提積極面向,只強調最黑暗的情節。歷史學者列斐伏爾強調,歷史教科書只強調全球化的批評,反觀「中國,將變成強權國家」此類議題,教科書一點都不感興趣

2008-03-02

說故事的力量真大

說故事療傷 自殺者遺族走出陰霾
【黃庭郁/台北報導】中國時報 A6/生活新聞 2008/02/29
  研究發現,一人自殺會對身邊六到八人造成創傷,依此推估,全台近四、五十萬自殺者遺族的人生因此有了難言的遺憾。為幫助自殺者遺族走出愧疚與憤怒,馬偕醫院開設自殺者遺族說故事團體,參加者可以「不需要說實話」的自願分享。分析發現,多數參與者都能在漸進療程中變勇敢,承擔敘述與回溯真實情境的創傷。   馬偕醫院精神科暨自殺防治中心主治醫師方俊凱說,說故事團體是國外廣泛用於所有失親者的傷痛輔導方式,在國內是首度用來輔導自殺者遺族。   他說,自殺者遺族因為常背負「付出關心不夠」的內疚與自責,甚至必須承擔自殺者的實體債務與社會對自殺者的汙名,時間久了會衍生憤怒,以致多數人選擇不談論或隱瞞這段過往。說故事團體鼓勵參與的人從「說」做起,慢慢吐露心情。   團體每組五到十人,每位參與者先準備好要說的故事,故事可以是完全虛構、可以是電影或小說情節,也可以是「真實人生經驗」,沒輪到講故事的人則聆聽當「影評人」,對故事提出回響。   團體以八次為一輪,每次每人要說廿分鐘,每一療程平均每位個案有二次機會上台說故事,說者不強求必須誠實、只要求一定要誠懇。分析顯示,多數個案第一次登場都先說說他人的故事,第三次聚會中則開始漸漸說自己的故事。   方俊凱說,參與說故事團體的個案從廿多歲到五、六十歲都有,有人失去父母、有人失去子女、手足,還有人的伴侶在結婚前幾天突然自殺。尤其自殺者若以溺水、墜樓、上吊等嚴重破壞原本容貌形體的方式自盡,往往讓遺族完全無法承受,唯有透過「說」的過程,卸下心中重擔。   說故事團體還有一些經常需輔導與面對自殺個案的專業人士報名參加,方俊凱自己就是一例。他說,投身精神醫學後,面對他專心照顧的個案最終竟選擇自殺了結餘生。「當自殺病人數累積到十一死、二重傷時,我再也沒辦法數下去」,也促使他積極推動自殺者遺族的關懷,幫自殺者遺族重建殘破的人生。
中國時報 A6/生活新聞 2008/02/29
手足自殺 他痛苦自責放逐 童言「你一百分」少年頓悟
【黃庭郁/台北報導】   一名少年因手足自殺而承受極大傷痛,他百思不解為什麼親人寧死也不願向他求助,自責與痛苦讓他對未來感到茫然,覺得自己是個無用的人,決定暫時逃離現實生活,「邊走邊想」。   少年花了一個多月,從台北步行到宜蘭,沒有規畫的旅程好似遊魂。有一晚,他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少年鼓起勇氣找到一戶陌生的人家寄宿,收留他的是一戶熱情的夫妻與他們可愛孩子。   少年和收留他的人聊天、和小朋友玩。玩到一半,小朋友突然開心的稱讚他「大哥哥,你一百分!」這句話帶給他無比的震撼,少年突然醒悟,其實他還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小朋友的一句話讓少年重拾自信,理解雖然他來不及阻止手足自殺的發生,但他仍有能力帶給他人快樂幫助,因此醒悟自己的價值。   少年把自己的「行腳」編成故事,說給其他承擔親人自殺痛苦的人聽,故事取名為「你一百分」,也希望這樣的經驗分享能拉其他自殺者遺族一把,重建活者的人生。

2008-03-01

繪本行動研究

昨天婉芝來談行動研究的事宜,可惜兩人瞎子摸象,也說不出所以然。只怪當年沒跟貞子好好學習﹗討論中我提到當年的伙伴勇,那種自發的參與令人回味。原來她受到主管教學的主任鼓勵,考慮整理所畫的繪本,參加第九屆台北市的行動研究比賽。我在談話中憶及阿花教授的漫畫論文,覺得十分另類有趣,她或許可如法炮製。會後再與她分享麗秀的文章,她說一直無緣瞭解亂象的「全貌」。我先給個人遭遇,其餘看反應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