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7

敘說文摘

個人化實踐知識(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敘事的研究方式是讓人不斷地講述及重複他們的生活故事,一方面描繪過去,一方面創造未來。經由探究的途徑,使經驗有意義。

注意!不要認為只有客觀的、概念化的知識才是知識,或者認為只有在書本中才能找到知識……個人化實踐知識存在於人的過去經驗之中,存在於當前的大腦和身體之中,存在於未來的計畫和行動之中(F. Michael Connely & D. Jean Clandinin 《教師成為課程研究者--經驗敘事》26頁,劉良華、鄺紅軍等譯,2004年)。

對任何一位教師來講,個人化的形象可以從個人的歷史中,從個人的思維方式和感覺中,從個人的行動中獲得線索。這些線索經由兩類管道獲得,一是自我反思:寫日記、立傳記、圖像化、檔案分析;二是與他人合作:講故事、書信往來、教師訪談、參與式觀察等等。

根據敘事觀點,講述生活的故事,我們能理解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認識自己。這種關於自我的知識,帶有情感與價值。因為個人所產生的任何經驗都與總體存在相聯繫。就是個人化實踐知識。
理解我們自己的故事乃是理解學生課程的一個隱喻時,說明理解個人課程構成的因素很重要。對課程研究來說,沒有比研究自身更好的方法。當我們遇到一些困難時,就會瞭解學生他們的感受及想法。

理解個人化實踐知識(understanding 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要學會閱讀我們自己的文本,閱讀我們自己的敘事,閱讀我們自己的課程,從而理解學生的課程。

描寫自身與他人的敘事方式不是件易事,因為一來人非常複雜,需考慮的生活經歷包括無數的面向,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情境。二來我們需要清楚陳述生命故事的新語言。這種說故事的言語蘊含情感、道德與審美等因子,諸如形象(image)、規則(rules)、節奏(rhythms)、隱喻(metaphors)、個人哲學(personal philosophy)、實踐原則(practical principles)、敘事主題(narrative unity)。

學校教育與教育
我們的教育概念必須超出學校教育的範疇。敘事中有許多重要的教育經驗發生在學校之外,比如家庭關係等等。這些事情構成生活裡各式各樣的經驗,而都具有教育意義和作用。

學校只是人生經歷的一部份,如果僅僅把兒童當學生去理解,又將教師限於學校教育的角色去認識,都遠遠不足夠,也不可能。什麼樣的老師與學生,反映出他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批判的靈性教育

Freire主張一種解放教育需要意識覺醒(conscientisation)的策略,但不只是意識提升。透過適當的教學形式,使孩子突破生活中運作的意識型態結構,這些束縛充斥在他們的同儕團體、學校教育、文化與社會經濟背景、以及巨大的社會。Freire不僅要培養學生意識,還要是批判意識。學生必須辨識及建構自己的靈性假設,而這些也許是複雜的、混亂的、甚至會產生爭議的。同時還要將這些假設安置於較寬廣的社會、歷史、文化與理念的地圖上批判意識使孩子經由複雜多樣的靈性選擇,有責任且反省地邁向己身的道路。(Andrew Wright Spirituality and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