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趁著送孩子學打擊樂的空檔,又短暫地去了一趟行動研究的會場。正好是夏林清對著全體回應國中老師何月照的文本。何文短短A4兩頁,老夏演繹甚多。回觀、行動、差異、省思、故事等術語和概念紛紛出籠,在剛坐定心浮氣躁中,又對這些觀念使用的脈絡陌生,吸收與理解有限。
講說結束,接著是研究生分組報導及回應時間。我趕緊找到美玲。從眼神與肢體,發現她似乎深受感動,在學習氛圍中積極投入,忘了早起的辛苦,也不care坐了一天的疲累,顯得活力十足。她告訴我,已拿到紀錄片《250K》,也想邀請老夏到校演講,但十分擔心少人感興趣而場面冷清。我回應需找教師會伙伴討論,再拉些人來參加,反正要有一番規劃。隨後遇到基層教師協會的理事長務葵,向她取得一部《勞動爸爸與勞動媽媽》片子。
等大家都進到個別教室,瞥見阿花(成虹飛)四處遊走,正是請益的好時機。簡單的寒暄過,我根據昨天他的自白,讚嘆他為探討真實而多元的知識,在學術界的衝撞;為了學生出路,結合社會資源,走入小學,進到社區;為思索自身大學教授的意義,開創課程與教學新領域;為在職人士,設立敘事探究工作坊。在在都展現他過人的勇氣,及改革務實的態度。他說暑假會帶團去德國學習華德福教育系統,且延續當「老師真好」活動,舉行三天Satir研習。之間談及師大與師範系統的保守、御用文化,令人遺憾。後來就我未來論文寫作,請教他有關方法論及書寫意義的問題。他要我先不管方法,而是去追問,論文生產對自己的意義;在敘說過程,對自己的理解是什麼,而種種的框架是否打破又重建。受益良多!對照周遭許多人急著拿到學位,匆匆忙忙下筆。我需更謹慎才是。
與阿花一席話,我學要好好反芻,但時不我與。看到老夏獨處,趕緊抓時間請益。昨天天安提到,上她的課,只要你開口說了斷或一些,她會一直追問,為何這樣想,而不是那樣。以敏銳的方式幫助學員釐清觀念,或延伸更廣。我先表達對她先生鄭村祺的敬意,接著提自己教師會的背景,以及對教師組織的困惑。她認為教師會把層級拉到國家高度,但若干目標與行動未嘗深思,以致於受政治力干預及收編,而失去可以發揮的功能。老實說這問題我未想過,以致於無法回應。當話題告一段落,她突然犀利地問我為何不去會場聽人家發表?我說有美玲「代聽」,她馬上講:「你又不是她,不參與,如何領悟?」我只好據實以告,要帶小孩,能參與的時間不多,她也就不再追下去。
根據這兩天膚淺的印象,腦海浮現不祥的畫面:師大保守,講理論,迴避批判與行動;他們扣緊現實,投入改革,找出路。兩者理解學問及做學問的文化迥然有別。
2007-05-06
2007-05-05
聆聽「行動研究在台灣研討會」片段
我參加5月5日週六上午的活動,可惜最後一個鐘頭全場討論與回應缺席,未能聆聽現場對「長老」的反映。還好美玲老師六日兩天都在,會後可向其請教。場子裡遇到舊識全人中學的天安老師及惇敘高中的慧婉老師,獲得輔大應心所及基層教師紀錄片的資訊。以下將說故事的一小部分按順序摘出,作為自己的紀錄。
首先由老夏〈夏林清教授,輔大心理系〉開場,說明籌辦這次行動研究相關事宜的經過;接著由新竹民富國小老師曾慶台主持全場。他除了掌控時間外,還要為演講者定位,確定說故事與聽故事者皆處於盡可能平等的地位,大家互為主體,藉此活動一起反思與成長。
張維國是私立道禾實驗小學的主任。他提到這所學校融合本土、人本與華德福教育思想,進行實驗教育。創辦人特重儒家傳統,在沙鹿找到一位老儒者,奉為精神導師。於是師生共同學習易經及中國傳統思想。此外在其「移動軌跡」,擔任主任後,希望有伙伴也進入行政,成就更多行動。因為他的心願,「進入行政職,為教師團隊支撐前進空間」;同時也反省「進了權力核心,我必須面對教師群對權力習慣性的不信任,於是我除了繼續和老師討論各種前進工作外,我也一再邀請教師,對我更直接提出心中質疑,而我就在這種情境下,慢慢在一次次面對張力對談中,再建立起彼此協同前進的關係。」最後說明「見縫插針」的行動策略,讓教師成長為主軸,支撐學生學習。
成虹飛(喜歡人家叫他阿花,最近又有別名,稱作花蝴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他說:「師範教育培養出表現順從、用功與勤奮的學生,擔任社會中堅份子。」在文章中分析行動研究及敘事探究方法論的問題。
有別於許多問題解決取向或工具理性取向的行動研究,我們的方法是以行動者的行動實踐本身作為研究對象,如果是探討過去的行動實踐經驗,則以敘說探究為重心,如果是以目前的行動實踐為探究焦點,則以行動研究為重心。而行動實踐可以是專業的行動實踐(比如作為教師)或是生活的行動實踐(比如作為父母或男人女人),都能作為探究聚焦的對象,視研究者目前的脈絡和需要而定。
重點是如Donald Schon所強調的「行動並反映你的行動」。必須以行動經驗本身作為研究的標的,而敘說的目的就在於將行動經驗加以再現,使其成為可以被再三檢視與協同檢視的文本,經由夥伴的提問與反映,使得研究者有機會轉換舊有的視框,並產生行動的力量。
翁開成(老翁,輔大心理系副教授)
我目前是以儒家心學為我困知勉行中的輔仁心理學的核心,加上存在主義、傳(詮)釋學、人文心理學、批判心理學等的啟發,所匯聚而成。
1. 「生命的學問」才是重點,而不是「學問的生命」。閱讀文獻,是要用自己的生命體驗,通過文字,去與作者的生命體驗,做互為主體的交往 。
2.面對自我,是「我,我說,我感,我是,故我在」。
3.面對他者,是以正在追求我是之我去感通參贊「你,你說,你感,你是,故你在」。
4.面對群體,是「你說,我說,他說,說出我們的共感、共是與共在」。
5.面對變化,是追求辯證的、和諧化的、意境的歷程。
6.面對研究發表,是尋找適切於自己的形式表達出來,與人分享與溝通。
廉兮〈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附教授〉
沒有教師參與公共討論的專業發展,真能成長嗎?社會以熱情學術期許教師,要求他們從事神聖教職,但從來沒有貼近現場看到他們的困乏與疲憊,幾乎是賤民教師。
結尾輪到老夏。她中氣十足,說話很有號召力,幽默且充滿能量。其主張行動研究要能對抗社會壓迫的「敏於行」。行動研究者在田野的冶鍊歷程中;是「誰」在對「誰」作什麼呢?用行動研究方法論的語言來說,在他與他者間的關係。行動研究者推進他的探究,在下面五個經驗範疇中發生了學習:
1、行動研究者的自我反映探究。
2、行動研究者對他者的感通理解。
3、對人際世界的共構,體制運作機制的覺識及負起行動後果之責任的政治行動力復甦鍛鍊。
4、行動研究者與他者協同關係的發展。
5、行動研究者與他者共同前進,另謀出路的志業路徑。
她提出在當今社會第三點之後極難體會,也少有人做到。
首先由老夏〈夏林清教授,輔大心理系〉開場,說明籌辦這次行動研究相關事宜的經過;接著由新竹民富國小老師曾慶台主持全場。他除了掌控時間外,還要為演講者定位,確定說故事與聽故事者皆處於盡可能平等的地位,大家互為主體,藉此活動一起反思與成長。
張維國是私立道禾實驗小學的主任。他提到這所學校融合本土、人本與華德福教育思想,進行實驗教育。創辦人特重儒家傳統,在沙鹿找到一位老儒者,奉為精神導師。於是師生共同學習易經及中國傳統思想。此外在其「移動軌跡」,擔任主任後,希望有伙伴也進入行政,成就更多行動。因為他的心願,「進入行政職,為教師團隊支撐前進空間」;同時也反省「進了權力核心,我必須面對教師群對權力習慣性的不信任,於是我除了繼續和老師討論各種前進工作外,我也一再邀請教師,對我更直接提出心中質疑,而我就在這種情境下,慢慢在一次次面對張力對談中,再建立起彼此協同前進的關係。」最後說明「見縫插針」的行動策略,讓教師成長為主軸,支撐學生學習。
成虹飛(喜歡人家叫他阿花,最近又有別名,稱作花蝴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他說:「師範教育培養出表現順從、用功與勤奮的學生,擔任社會中堅份子。」在文章中分析行動研究及敘事探究方法論的問題。
有別於許多問題解決取向或工具理性取向的行動研究,我們的方法是以行動者的行動實踐本身作為研究對象,如果是探討過去的行動實踐經驗,則以敘說探究為重心,如果是以目前的行動實踐為探究焦點,則以行動研究為重心。而行動實踐可以是專業的行動實踐(比如作為教師)或是生活的行動實踐(比如作為父母或男人女人),都能作為探究聚焦的對象,視研究者目前的脈絡和需要而定。
重點是如Donald Schon所強調的「行動並反映你的行動」。必須以行動經驗本身作為研究的標的,而敘說的目的就在於將行動經驗加以再現,使其成為可以被再三檢視與協同檢視的文本,經由夥伴的提問與反映,使得研究者有機會轉換舊有的視框,並產生行動的力量。
翁開成(老翁,輔大心理系副教授)
我目前是以儒家心學為我困知勉行中的輔仁心理學的核心,加上存在主義、傳(詮)釋學、人文心理學、批判心理學等的啟發,所匯聚而成。
1. 「生命的學問」才是重點,而不是「學問的生命」。閱讀文獻,是要用自己的生命體驗,通過文字,去與作者的生命體驗,做互為主體的交往 。
2.面對自我,是「我,我說,我感,我是,故我在」。
3.面對他者,是以正在追求我是之我去感通參贊「你,你說,你感,你是,故你在」。
4.面對群體,是「你說,我說,他說,說出我們的共感、共是與共在」。
5.面對變化,是追求辯證的、和諧化的、意境的歷程。
6.面對研究發表,是尋找適切於自己的形式表達出來,與人分享與溝通。
廉兮〈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附教授〉
沒有教師參與公共討論的專業發展,真能成長嗎?社會以熱情學術期許教師,要求他們從事神聖教職,但從來沒有貼近現場看到他們的困乏與疲憊,幾乎是賤民教師。
結尾輪到老夏。她中氣十足,說話很有號召力,幽默且充滿能量。其主張行動研究要能對抗社會壓迫的「敏於行」。行動研究者在田野的冶鍊歷程中;是「誰」在對「誰」作什麼呢?用行動研究方法論的語言來說,在他與他者間的關係。行動研究者推進他的探究,在下面五個經驗範疇中發生了學習:
1、行動研究者的自我反映探究。
2、行動研究者對他者的感通理解。
3、對人際世界的共構,體制運作機制的覺識及負起行動後果之責任的政治行動力復甦鍛鍊。
4、行動研究者與他者協同關係的發展。
5、行動研究者與他者共同前進,另謀出路的志業路徑。
她提出在當今社會第三點之後極難體會,也少有人做到。
相關資訊及完整文章可參閱以下網站http://www.psy.fju.edu.tw/acter.ht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