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7




昨天與畢業學生阿倫到基隆長安社區參加「格鬥天堂」野台開唱,大人小孩玩得好不開心﹗
先由人民火大聯盟一群曾失業的大人高歌一曲,我只識得王醒之,因為他參選基隆區立委。再來就是小朋友的唱跳時間,一位專職老師也下海歌舞。直覺他們融成一片,同甘共苦。其間還有國際家庭協會的成員亮相。小朋友以越南語說自己的名字,並和母親合唱一首歌。當台上演出時,台下的情緒高張,兩邊都很high﹗很生猛,原住民的活力十分激昂。
負責人子茵受到家長的敬重及孩子的愛戴 ,非學校型態的教育算是走出一條路。 後來天安與佳佳全家到場。
我鼓勵阿倫暑假來此當義工,以原住民的身份教 這群孩子打爵士鼓。
Posted by Picasa

2008-04-14

崑劇欣賞

本週五與學生吳承勳前往城市舞台欣賞洪教授引進的「美意嫻情」,一定精彩可期。

四月十八日(五)19:30 經典折子戲專場 (社教館 城市舞台 售票場 )

1〈焚香記.陽告〉
李光玉 飾敫桂英
宋朝元豐年間,山東萊州地方有個名妓敫桂英,收留了一個落第舉子王魁,結成夫妻。到了大比之年,又贈送旅費,鼓勵他去趕考;同時兩個人到海神廟裏去焚香立誓,表示生死相共,決不負心。當王魁得中狀元以後,韓丞相要招他為婿,王堅決不從,並寫信接桂英一同赴任。有萊陽富豪金壘,久想謀占桂英為妾,改寫了封休書,假託王的言語把敫桂英遺棄了。 桂英正在懷念著王魁,卻得到這樣一個沉重的打擊,悲痛到萬分,鴇母又逼她改嫁金,愈使她怨憤得難以忍受;想起以前曾經和王魁一起在海神廟裏有過誓約,於是到廟裏去訴冤。可是一點沒有用處,怨恨交織,結果自縊身死。死後魂靈再向海神控訴,結果海神派陰兵把王魁的魂靈拘來對質,王魁並無入贅相府、遺棄桂英之事;後經海神查知確是為金所害。遂令桂英再生,和王魁重為夫妻。

2〈水滸記.活捉〉
陳美蘭 飾閻婆惜 劉稀榮 飾張文遠
去年梁谷音、劉異龍的〈活捉〉留給觀眾深刻的印象,也讓台崑演員從中學到不少絕活。今年特別排出由陳美蘭、劉稀榮的〈活捉〉,讓大家看到傳承的成果。
除了力求表現出梁谷音、劉異龍的〈活捉〉藝術精華,陳美蘭和劉稀榮又參考崑劇各名家演法,及各種不同劇種(如川劇、京劇等)的特色,融入此次表演之中。例如:陳美蘭吸收了部份洪雪飛的表演身段,劉稀榮加強【駡玉郞】小立春風倚畫屏,一曲的雙人纏綿身段等。

3〈獅吼記‧梳妝〉
岳美緹飾陳季常 張靜嫻飾柳氏 陳元鴻飾蘇院公

4〈兒孫福‧勢僧〉
《兒孫福》乃清朱從雲撰之傳奇劇本。劇中徐小樓生子女五人,因家貧如洗,投河自盡;家人疑其已死,實為僧人所救已出家。二十年間徐妻守節、子女歷經失散之後,長子與次子分中文武狀元,女兒及四子受封為皇及國舅,三子為光祿大夫。
〈勢僧〉演某日寺中僧人攜豐厚佈施而回,徐小樓問勢利僧是誰家施捨?問答之中,勢利僧三番兩次見風轉舵,直到確定徐之子女皆富貴已極,態度乃前倨後恭。最後徐小樓下山與妻子兒女團圓。
張銘榮飾勢利僧 王鶯華飾徐小樓
張銘榮老師和王鶯華,TF手機側拍。
張銘榮老師已於日前先行抵台,隨即展開排練工作。
除了《占花魁》《玉簪記》全本大戲的指導, 張老師和王鶯華的〈勢僧〉也快速培養出默契。TF利用兩人拍攝定粧照時,請張老師談談〈勢僧〉。
張老師說勢僧一齣出自《兒孫福》,故事相當曲折離奇,演徐小樓投河自殺,為大和尚所救,寄居寺中。其妻子以為徐已死,守節不嫁,教養兒女。後來兒女歷經磨難,各個大富大貴。一日,寺中勢力眼小和尚外出到某大戶人家做法事回來,帶回極豊盛的布施,徐小樓一問,才知是自己妻子、兒女在追薦他,才知道自己苦盡甘來。勢力眼小和尚一看以往被他呼來喚去的徐小樓身份不同了,態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極盡奉承之能事。
當然,此劇之趣味在於兩人對話之間,徐小樓對自己是否就是那個「某大戶人家的徐老爺」也有點懷疑,一會兒覺得是,一會兒又覺得不是,弄得勢力眼小和尚一下子跪著請安,一下子跳起來罵人;明明已經前踞後恭,立刻又翻臉無情,真是醜態百出。
張老師提到這齣〈勢僧〉並非由 傅字輩 老師所傳,因為 傅字輩 老師只演過〈別弟〉〈報喜〉〈宴會〉等折,但曾提到《兒孫福》中有這一齣〈勢僧〉戲很有趣。 後來張 老師就依老曲譜中所載,加以整理排演,又成為一齣舞台效果突出,觀眾愛看的好戲。
TF記得《崑劇傳字輩》(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出版)一書中,曾載有傳字輩演出劇目,其編者在《兒孫福》只列〈別弟〉〈報喜〉〈宴會〉,沒有〈勢僧〉,編者並特別說明:「據周傳瑛《崑劇生涯六十年》排列的該劇折目,尚有〈勢僧〉一折,但筆者查遍各報歷年演出廣告,僅載〈別弟〉〈報喜〉〈宴會〉三折,故〈勢僧〉未予列入。」
張老師由傳字輩老師得到的資訊,正好印證此一說法。也感謝張老師慧眼獨具,使〈勢僧〉再現舞台。
張老師這齣〈勢僧〉在台北演過兩次,觀眾很容易入戲,反應特別熱烈,這次和王鶯華合作,相信又會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值得期待!


5〈西廂記‧長亭送別〉
《南西廂記》為傳奇劇本,明李日華撰,據元人王實甫《西廂記》改寫為崑曲劇本,利於演唱。《南西廂》中〈佳期〉、〈拷紅〉最常演出,而〈長亭送別〉敘述崔夫人允張生與鶯鶯成婚後,即命張生進京趕考,求取功名,鶯鶯在長亭與張生餞別。此次演出並非傳統崑曲舞台之《南西廂》版本,而是依據王實甫《西廂記》原文重新改編,由青年劇作家張靜和岳美緹共同編劇,周雪華作曲編腔,於台北做新版全球首演。

岳美緹飾張君瑞 張靜嫻飾崔鶯鶯 陳長燕飾紅娘 羅慎貞飾崔母 陳元鴻飾琴童
鶯鶯坐車,張生騎馬上場,合唱最著名曲文王實甫《西廂記》:

【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編劇張靜及岳美緹增加不少紅娘(陳長燕飾演)的戲份,使〈長亭〉更生動。
新版〈長亭送別〉採南北合套,其中有一段三曲連唱:張生唱南曲【普天樂】,鶯鶯接唱北曲【滿庭芳】,張生再接唱南曲【雁過聲】,極為動聽。尤其一曲【普天樂】唱完,鶯鶯【滿庭芳】只用一把崑笛伴奏,由錢寅的笛聲伴著張靜嫻唱來,真是字字血淚,催人淚下!

張生:呀!(唱)
【普天樂】
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香醪醉翻作了鹹滋味,多半是你的相思淚。
眼底千里,已過尊前酒一杯。我未飲心先醉,眼中血心內成灰。(飲酒介)

鶯鶯:哎!(接唱)
【滿庭芳】
供食太急,眼見須臾對面,頃刻別離。若不是席間子母當迴避,咱有心待舉案齊眉。雖是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教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尋思就裡,險化做望夫石。

張生:(接唱)
【雁過聲】
憐她,斜坐酒席,淚汪汪不敢輕垂, 蹙愁眉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羅衣。縱久後成佳配,這時節怎不悲啼。昨宵今日減了你的小腰圍。
周雪華全新譜曲,台崑樂隊已練得相當有默契。

2008-04-13

週五在校研習師大發展的「部落格卷宗系統」,覺得還好上手,可以成為教師教學分享的平台。不過加入教師評鑑指標,強迫「官方知識」內化,令人沒有好感。彷彿教師知覺與運用的課程等同文件一般。有時候把一件美事弄得制度或系統化,反倒受限於工具。如同出現汽車,結果道路車滿為患,污染嚴重等等弊病油然而生。電腦發明也一樣,多少人不是更便利,相反地卻依賴、沈迷於一部盒子機器,心靈受到莫大的制約。想到《非學校化社會》一書所言,學校及其帶來制度之禍害,根本就是謀殺「教育」。

另外新政府520將上台,一推新人事需安排。有些傳聞的部長脫離不了酬庸性質,到底做事的人才哪去了?吳清基可能接教育部長,他在媒體也表達當仁不讓。但教改的失當他能概括承受嗎?當年他可做過政次,實施教改他沒政治責任嗎?北市教育局的經驗呢?除了什麼精緻教育的官樣文章,及銀子不得不花,從基層來看,校園的困境稍解嗎?孩子的真正學習在哪?社會正義實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