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情況是我們沒有見到事實,精確講我們未能見到直接的事實。想法能以表徵的方式在現我們的經歷與體驗。表徵(representation)的意思是「再次呈現」。地圖屬於表徵物,它的抽象和概括凸顯重點,而略去枝節。又如聽人說話,聽講者的腦子裡再現了說話者所講的內容,並產生真正感覺到它們的存在。然而畢竟那些影像與感覺不是真實。我們經常以這種方式不斷地在腦海再現事物。
表徵非只靠思維及想像來運作,更與真實的感覺和體驗交融在一起。也就是表徵混雜了表象(presentation)。一般情形下我們不會注意表徵與表象間的雙向聯繫關係,除了心裡本身缺少這樣的認識能力,互動的過程是無意識的、隱蔽的和潛在的。以樹林為例,樵夫的腦中再現為木材來源,藝術家視為繪畫的對象,散步者當成悠閒走路的天地。樹林的再現情形因人而異。
接下來表徵還會試圖證明自己,製造出相關的「故事」來支持存在的真實性。到後來我們誤以為想法等同事實,以致於有「純粹」或「客觀存在」事實的概念,最終給予此所謂的「事實」過渡重視。這會導致紛爭與溝通的困難。當我們能夠瞭解現象的建構過程,分析自己的內在,明白自己與他人的表徵,那麼在溝通時,表徵就有可能改變,而表象也會隨之更動,甚至世界會因大家的看法不同而改觀。
閱讀David Bohm On Dialogue(《論對話》)的摘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